【今日開房感想】
第一次開房跟大家聊高敏感特質,有很多收穫,在這裡簡短跟大家分享一下,也當作給我自己未來主持和挑選主題的參考。
其實事前我一直在猶豫,要不要把「高敏感特質」特地挑出來當主軸,畢竟我自己和這個特質的關係目前只有我自己,傑克和蕃茄,還有少數幾位周遭的朋友。有關這個特質的共通點到底集中在哪,差異性到底有多廣泛,有相同特質的成人是不是會遭受很類似的困境,或者有相同特質的孩子是不是會有類似的表現,我真的沒有概念。我只是因為想了解自己跟孩子,所以對這個特質有興趣,光是這樣的基礎,足夠讓我主持一個以高敏感為主題的討論空間嗎?
不過,正是因為這樣的模糊不清,才更需要大家一起來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吧!
正如我在今天一開始提到的,「高敏感特質」的歷史還很短,二十五年前才由美國的精神分析博士伊蓮。艾融女士提出,他到去年還出版了以父母為主題的高敏感特質新書。這證明這個世界才剛開始認識這個特質不久,我所擔心的「被標籤化」這件事,其實要由每個具有這個特質的人一起討論認識這個特質對自己是否有幫助,來理解使用這個詞彙對我們究竟是會有所幫助,還是會遭受更多誤解。
加上就算先天的特質相似,在不同的文化環境長大的高敏感人,會面臨的困境跟挑戰會完全不同。我們這些長大的高敏感人,有很高的機率會成為小高敏感人的父母,生在台灣長在台灣的我們,如果能夠藉著了解「高敏感特質」,找到在台灣社會中,又能和別人和平相處,同時又不過度勉強或壓迫自己的平衡點,對於我們在教養方面,還有將來跟學校老師的溝通和合作方面,都會更有方向的吧。
今天分享的朋友,都不約而同地用各種方式表達了,當他們理解「高敏感特質」的時候,內心都有一種「對,就是這樣!」的激動。這跟我自己的經驗是非常相近的。我當初也是有一種「終於找到我的歸屬」的感覺,彷彿找到一個方向,可以幫助我了解自己,真正看見我是什麼樣的人。
以我目前跟許多相似特質的人交換心得的經驗(包含今天),很多人成長的過程都經常被認為「愛生氣、愛計較、哪有那麼誇張」,也時常因為不自覺扛起別人的情緒而感到困擾和焦慮。在我們這些已經長大的高敏感人的經驗裡,因為當初沒有人理解這樣的特質,所以我們經常被要求要改,要控制脾氣,不要那麼在意,以至於我們只接收到「大人不喜歡我這樣,大人不喜歡我,大人覺得我很糟糕」這一類的訊息,但是孩子自己又沒有足夠的能力去理解自己的困境,所以很多人一直陷在「只有我這麼奇怪」的自我認知裡,找不到出口,直到被「高敏感特質」這個概念穩穩地接住。
總之,我想要謝謝大家今天跟我分享的每一件事。這個交流的機會,讓我對這個特質的存在和辨認更有把握,也得到很多啟發。我得到很多關於今後撰寫粉專文章的想法。雖然還只是一些模糊的概念,但是我想會逐漸越來越清晰的!
希望下回能有更多高敏感人一起參與!